你是骨質疏鬆症高危險群嗎?
隨著壽命的延長,骨質疏鬆已是全球第二重要的流行病,僅次於心血管疾病。骨鬆易致骨折,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為手腕、髖關節、脊椎骨,此外,骨質疏鬆症患者,身高會逐漸變矮,嚴重患者會有駝背現象,大小便困難或癱瘓,脊椎骨的壓塌,會壓迫到神經,造成肌肉無力、疼痛。
骨質疏鬆症影響健康?
2012年依內政部統計我國兩性壽命平均為79.5歲,男性為76.2歲,女性為83.0歲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台灣女性在一生之中會經歷一次脊椎體、髖部或腕部之骨折;男性也約有五分之一的風險。依健保紀錄,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,一年之內死亡率女性約為15%,男性則高達22%。死因仍因骨折後長期臥床引發之“感染併發症"為主。
成年人自35歲開始,即因骨骼中骨質損耗速度較快,鈣質逐漸流失,尤其是停經後女性或55歲以上男性,在沒有足量鈣質補充下,骨質密度漸漸降低。至年老時,骨骼硬度減弱,骨小樑量變少、骨頭內孔隙變大變多、骨質變薄,導致骨骼無法承受身體重量開始彎腰駝背,甚至骨折。不同年齡骨質吸收和形成的速度不同,一般年過50歲後每年會有2%的骨質流失,其餘病態骨鬆發生年齡層可能更早、更嚴重。
骨質疏鬆的定義是骨質減少或流失,造成骨質鬆脆,其症狀包括:身高變矮、駝背及腰酸背痛,嚴重的會有骨折的現象。
【趙藥師小講堂】你少鈣了! 5營養素讓你鈣給力
👉 👉 影片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UyfPGe2xcE
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症高危險族群?
●老年人、更年期後婦女、或是切除卵巢的婦女
●吸菸、飲酒過量、咖啡或茶過量者
●飲食偏高蛋白者或不喝牛奶之婦女
●長期臥床或缺乏運動者
●懷孕期鈣質補充不足
●長期服用藥物,如類固醇、利尿劑、抗凝血劑、抗癲癇藥物及含鋁之制酸劑(胃藥)
●患有肝病、腎病、糖尿病、長期貧血、腎結石、高血鈣、甲狀腺機能亢進、副甲狀腺機能過盛、風濕性關節炎、僵直性脊椎炎者…等,都是骨質疏鬆症高危險族群。
上圖正常為正常骨骼/下圖為骨質疏鬆症(圖來源:趙藥師健康小叮嚀~書)
缺「鈣」會引起何種症狀?
如果人體缺「鈣」,除了會有骨骼、牙齒成長發育的問題,以及骨質疏鬆症、軟骨症外,還會有過動、亢奮、神經質(鈣可安定神經系統)、抽筋、心跳過快(鈣可幫助心臟肌肉調節訊號),以及體濃度失衡的問題。
鈣質是人體骨頭最主要的組成物,俗話說「骨頭是鈣的銀行」,鈣質的貯積大部分是在20歲之前。20歲以後,會以較慢的速率繼續存入骨骼中;到30至35歲時,達到最高峰;35歲之後,骨骼隨著歲月的增加,漸漸變得單薄、脆弱。特別是女性到了更年期,骨質加速流失,入不敷出,骨質疏鬆症問題就顯現;男性通常會慢個十幾年,一旦骨質嚴重流失,骨骼強度減弱,就會增加骨折的機率。
需要鈣質的族群
●婦女:30歲以上的婦女,因骨質流失而造成身材變形,如背部彎曲、小腹凸出、身高降低等
●孕婦:懷孕及哺乳的婦女因胎兒生長及本身需要,必須攝取足量的鈣,以保護母體骨骼及牙齒的健康,促進胎兒的正常發育,並可預防孕婦腳部抽筋
●兒童:幼兒、學童為骨骼及牙齒成長發育的主要時期,可供給足量的鈣,以確保發育中兒童骨骼及牙齒強壯、堅固, 並避免影響長高
●中老年人:常因缺乏鈣而導致腰酸背痛、痙攣、脊椎僵硬、 自發性骨折、骨質疏鬆等現象
●骨折患者:增加鈣質吸收可增強骨折固定,幫助患者早日復原
●過敏體質:補充足夠的鈣質已被列為抗過敏現代療法之一
骨質疏鬆症要如何預防?
骨骼的保健有兩個重點,適量的運動、受力可以刺激骨骼,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,使骨骼得到充分營養。均衡的營養,可以讓身體得到足夠的鈣質;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高鈣食物,如髮菜、黑芝麻、紫菜、小魚乾、牛奶、豆類製品、綠色蔬菜等等或補充好的鈣片。
適當的負重運動,如慢跑、騎腳踏車、散步、爬樓梯、健行、太極拳等,尤其是從事戶外運動,陽光照射可活化維生素D,有助於鈣質的吸收。運動可促進骨骼血流量,骨骼的耐受力,進而提高骨密度;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,減少跌倒發生的機會和傷害。
19~50歲一天需要1000 mg的鈣(=1000 c.c.的牛奶),51歲以上則需要1200 mg。平時就應多喝牛奶,但牛奶為較大分子,無法完全吸收,平時也可多補充豆漿及多攝取小魚乾、綠色蔬菜…等含鈣052
量較高的食物,並多運動及補充鈣質、維他命。
食物含鈣量(每100克含鈣量)
400~300 |
小魚、小魚乾、髮菜、黑芝麻、田螺、奶粉、紫菜、豆枝、蝦仁、蝦米。 |
201~300 |
仔魚、海藻、九層塔、金針、黑糖、白芝麻、黑豆、黃豆、竹豆、豆皮、豆腐乳、豆豉、蛤蜊、莧菜、高麗菜乾、木耳、鮑魚。 |
101~200 |
鈣米、糯米、杏仁、皇帝豆、花豆、芥藍、毛豆、豆干、臭豆腐、蛋黃、 鮮奶、鹹河蟹、鮑魚、香菇、海螃蟹、蛤仔。 |
留言列表